在某教育节目中,游戏再次成为了背锅侠
- 编辑:嘉言
之后,节目还请来了嘉宾王亮,他曾经也是一个网瘾少年,他颇为自豪的说自己戒除了网瘾,上了清华大学,现在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。
在很多人看来游戏会引起网瘾,从根本上就是一种不好的东西,需要戒除,就像毒品一样,因此你就知道了当一些人说游戏是电子毒品时,他们并不是在夸张。
显然这又是一种误解,沉迷游戏的现象的确不少,但这只是表象,孩子沉迷的可以是打球、可以是看小说、可以是美剧、可以是追星、可以是绘画、可以谈恋爱。沉迷的问题并不在游戏,戒除游戏,也不会让孩子喜欢学习。学习本是一件愉快的事,而之所以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学习,原因显然不应该从游戏身上来找。如果游戏真是洪水猛兽,为什么外国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?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分级制度,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把游戏看作是一种实践,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暴露孩子的问题,并及时进行教育。事实证明外国的孩子在课本之外的能力要远远强于我们身边的孩子。
家长从来都是批评孩子成绩不好、不用功、爱玩游戏,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不用功,为什么喜欢玩游戏?恐惧源于无知,也正是因为不了解,家长们也不知道如何面对,抵抗成为了他们最本能的反应,就像孩子们抵抗他们一样。
拿小新的案例来说,他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,母亲在美容院工作,两人都非常的忙,由于接受教育不多,也不懂什么教育的方法。他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赚钱送小新去更好的学校,但无数的事实证明这样是不够的。
也正因如此,舆论就更不应该一味的把责任和注意力转移到游戏身上,导致让家长们误入歧途,以为没有了游戏孩子就会好好学习了,去掉了诱惑,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了,殊不知诱惑是无处不在的,一味的禁止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其实《守护明天》节目的后半段,嘉宾们开始讨论家庭与教育的关系时,还是说了很多中肯的建议,比如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灵,主动找孩子沟通,不应该用成绩论高下等等,说明了这些专家对于教育的了解要比游戏多得多,但我想这可能还不够。
游戏已经逐渐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这时就需要这些教育工作者们更加的了解游戏,了解孩子们的想法,而不是试图控制和阻止游戏的传播。既然我们暂时没有分级制度,那么就更要求家长、学校和媒体有分辨能力,了解哪些游戏是儿童可以玩的,而那些是不适合孩子玩的。一刀切的方法虽然省时省力,但却是最不明智的,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认知造成更严重的问题。
我不想在这里区分主机游戏、网络游戏、手机游戏的不同,也不想辩解游戏有多么好、多么有艺术性、多么有深度,更不会说玩游戏能学英语、锻炼大脑之类的话。
我只想说游戏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,有优点也又缺点,有高尚、有内涵的作品,也有低俗而恶劣的内容,这是一种正常而平衡的体现,与课外书、电影、动漫是一样的。
孩子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,远高于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量级,学习上的压力,家庭中的压力,来自老师、同学的压力,包括父母的关心都会成为了一种压力。压力一定要释放,否则就会爆炸,而游戏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压手段。
很多家长可能都给自己的孩子讲过大禹治水的故事,但自己却并没有记住其中的重要道理,治水要靠疏导,而绝不能靠硬堵。
既然孩子“沉迷”游戏,家长就更应该去了解其中的原因,尝试和孩子交流。如果小新的爸爸明白小新不能退出游戏的原因,并告诉他在下一个存档点退出或打完这盘马上退出,可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了。
因此我希望不论是家长、学校、还是媒体、教育专家,在对游戏下定论之前都应该先去了解一些游戏,体验一下游戏,学习一下游戏的知识。这样才能和孩子形成沟通,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、压制。儿童不仅需要学习知识,更需要有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。而通过强制性的规则来解决问题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面对游戏和孩子,家长应该多理解、多沟通,下面这位家长的经历可能值得很多父母重新思考。
作者:石叶

-
《漫威终极逆转》评测:每局三分钟,随机又公平
手游评测 |廉颇
-
《逆水寒》手游2.0新赛年评测:国风朋克来袭
手游评测 |廉颇